台北所
桃園所
新竹所
深圳所
預約查詢
焦慮的孩子
2023/08/15 王麗娟

假如邀請一百位爸爸媽媽向他們提問:“過去六個月,你的孩子曾經發燒38.5度請舉手。”可能有35%的人舉手,視年齡與季節而定。

假如邀請一百位爸爸媽媽向他們提問:“過去六個月,你的孩子曾經發燒38.5度請舉手。”可能有35%的人舉手,視年齡與季節而定。
邀請一百位爸媽,他們的孩子都是小學六年級,向他們提問:“過去六個月,你的孩子近視超過50度請舉手。”根據調查70%的父母舉手,“近視度數大於500度請舉手”10%父母舉手。
同樣的,一百位7歲兒童家長之中,當問到孩子蛀牙情況,85%的父母舉手。
現在邀請一百位父母“過去六個月,你的孩子罹患精神疾患請舉手。”全場鴉雀無聲,有位家長舉手問高功能自閉症讀普通班算嗎?另一位問過動症可是沒吃藥應該不是吧?
精神疾患四個字太難聽了,改稱心理疾患沒有好多少,心理問題、心理情況、心理狀況、心理需要讓人稍感安慰。孩子在學校規律測量身高、體重、視力、牙齒健康,然而心理疾病沒有,當老師向家長建議就診兒童心智科時,往往已經拖很久,進入健保體系就像層層打怪,有人倒在掛號,有人倒在排評估,有人不耐候診,有人反感只有診斷和藥物治療,有人排到心理治療又覺得沒效。
學童心理疾病盛行率調查讓專業的來,高淑芬醫師團隊研究結果指出,前面一百位轉頭看別人的爸爸媽媽之中,有25人要舉手,精確數字是25.8%。“總結此全國性調查結果,全國有1/4的兒童有至少一種精神疾病,此盛行率低於美國但和歐洲某些國家結果相近”四分之一是很可怕的數字,雖然自恃站在安全的四分之三群體里,好學求知的父母立刻推論“哎呀,原來過動症這麼多!”這又錯了,盛行率最高的是焦慮疾患13.5%,其次才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9.0%。究竟兒童焦慮什麼?考試?交朋友?怕寫字?怕被罵?怕上臺?這些能算精神疾病嗎?還是一則嚇人的假新聞?
打開DSM-5焦慮症單元,依照症狀初發年齡排列,最先描述分離焦慮症,其次是選擇性不語症、特定畏懼症、社交焦慮症、恐慌症、特定場所畏懼症及廣泛性焦慮症。其他障礙中不時看到焦慮的影子,例如自閉症孩子因為變動而焦慮,妥瑞症狀受焦慮情緒影響,至於憂鬱,憂鬱和焦慮本是親兄弟一家人不分離。
開學一個月,分離焦慮症的孩子及父母來到診所,大家都聽過分離焦慮,很難在後面加上一個“症”字。分離焦慮是正常發展的過程,開學第一周可能哭,哭到四周就應就醫,沒有什麼再觀察半年看看的道理。“無論如何,大部份的分離焦慮兒童在他們一生之中無法減少他們的焦慮症。”DSM-5對病程的描述讓人悲觀,我的觀察是焦慮會變形,躲藏和反撲,愈早發、愈強烈的特質,愈是先天與頑強,父母沒做錯什麼,別再想到失眠。
由於高醫師的調查結果,我仔細回想規律協助的孩子屬何種情況,首先拒學的孩子全部焦慮,又想到高智能高敏感的孩子,完美主義的孩子,手足競爭的孩子,輸不起的孩子,先放棄的孩子,不表現的孩子,不配合的孩子,沉默的孩子。焦慮,本來就是日常情緒之王,拖到青少年加入憂鬱成份。
焦慮症怎麼辦?“多喝水,多休息。”家長期待聽到直接有力的建議。對我來說,這就像拜訪鋼琴老師:“老師,你建議怎麼教孩子鋼琴?我很想幫他。”我熟悉的只有認知行為取向及兒童中心游戲治療,對於都會區極用功的家長來說,多少摸到認知行為取向的邊,還能更加深入,游戲治療則是花錢花時間的基礎建設。
想到兒童焦慮疾患(六個月)盛行率13.5%,而大家還轉頭看別人,足夠成立十萬人FB社團交流經驗!
參考資料
高淑芬(2019)。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精神醫學通訊,38(4),1-2。
推薦書籍
認知行為取向:
美國心理學會兒童情緒管理讀物:遇到問題怎麼辦
美國心理學會兒童情緒管理叢書
兒童中心游戲治療取向:
游戲治療
高級游戲治療



 
焦慮的孩子
王麗娟臨床心理師
假如邀請一百位爸爸媽媽向他們提問:“過去六個月,你的孩子曾經發燒38.5度請舉手。”可能有35%的人舉手,視年齡與季節而定。
邀請一百位爸媽,他們的孩子都是小學六年級,向他們提問:“過去六個月,你的孩子近視超過50度請舉手。”根據調查70%的父母舉手,“近視度數大於500度請舉手”10%父母舉手。
同樣的,一百位7歲兒童家長之中,當問到孩子蛀牙情況,85%的父母舉手。
現在邀請一百位父母“過去六個月,你的孩子罹患精神疾患請舉手。”全場鴉雀無聲,有位家長舉手問高功能自閉症讀普通班算嗎?另一位問過動症可是沒吃藥應該不是吧?
精神疾患四個字太難聽了,改稱心理疾患沒有好多少,心理問題、心理情況、心理狀況、心理需要讓人稍感安慰。孩子在學校規律測量身高、體重、視力、牙齒健康,然而心理疾病沒有,當老師向家長建議就診兒童心智科時,往往已經拖很久,進入健保體系就像層層打怪,有人倒在掛號,有人倒在排評估,有人不耐候診,有人反感只有診斷和藥物治療,有人排到心理治療又覺得沒效。
學童心理疾病盛行率調查讓專業的來,高淑芬醫師團隊研究結果指出,前面一百位轉頭看別人的爸爸媽媽之中,有25人要舉手,精確數字是25.8%。“總結此全國性調查結果,全國有1/4的兒童有至少一種精神疾病,此盛行率低於美國但和歐洲某些國家結果相近”四分之一是很可怕的數字,雖然自恃站在安全的四分之三群體里,好學求知的父母立刻推論“哎呀,原來過動症這麼多!”這又錯了,盛行率最高的是焦慮疾患13.5%,其次才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9.0%。究竟兒童焦慮什麼?考試?交朋友?怕寫字?怕被罵?怕上臺?這些能算精神疾病嗎?還是一則嚇人的假新聞?
打開DSM-5焦慮症單元,依照症狀初發年齡排列,最先描述分離焦慮症,其次是選擇性不語症、特定畏懼症、社交焦慮症、恐慌症、特定場所畏懼症及廣泛性焦慮症。其他障礙中不時看到焦慮的影子,例如自閉症孩子因為變動而焦慮,妥瑞症狀受焦慮情緒影響,至於憂鬱,憂鬱和焦慮本是親兄弟一家人不分離。
開學一個月,分離焦慮症的孩子及父母來到診所,大家都聽過分離焦慮,很難在後面加上一個“症”字。分離焦慮是正常發展的過程,開學第一周可能哭,哭到四周就應就醫,沒有什麼再觀察半年看看的道理。“無論如何,大部份的分離焦慮兒童在他們一生之中無法減少他們的焦慮症。”DSM-5對病程的描述讓人悲觀,我的觀察是焦慮會變形,躲藏和反撲,愈早發、愈強烈的特質,愈是先天與頑強,父母沒做錯什麼,別再想到失眠。
由於高醫師的調查結果,我仔細回想規律協助的孩子屬何種情況,首先拒學的孩子全部焦慮,又想到高智能高敏感的孩子,完美主義的孩子,手足競爭的孩子,輸不起的孩子,先放棄的孩子,不表現的孩子,不配合的孩子,沉默的孩子。焦慮,本來就是日常情緒之王,拖到青少年加入憂鬱成份。
焦慮症怎麼辦?“多喝水,多休息。”家長期待聽到直接有力的建議。對我來說,這就像拜訪鋼琴老師:“老師,你建議怎麼教孩子鋼琴?我很想幫他。”我熟悉的只有認知行為取向及兒童中心游戲治療,對於都會區極用功的家長來說,多少摸到認知行為取向的邊,還能更加深入,游戲治療則是花錢花時間的基礎建設。
想到兒童焦慮疾患(六個月)盛行率13.5%,而大家還轉頭看別人,足夠成立十萬人FB社團交流經驗!
參考資料
高淑芬(2019)。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精神醫學通訊,38(4),1-2。
推薦書籍
認知行為取向:
美國心理學會兒童情緒管理讀物:遇到問題怎麼辦
美國心理學會兒童情緒管理叢書
兒童中心游戲治療取向:
游戲治療
高級游戲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