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一定很痛苦嗎? (一)
進入心理師這一行之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你們吸收了這麼多負能量,平時要怎麼排解自己的情緒?」、「被倒了這麼多垃圾,你們怎麼調適啊!」。我認識的人,許多都在大學教書,多少也都有過輔導學生的經驗,對於有心理困擾的學生並不陌生,但對於心理師和心理治療卻持有很特定的印象。他們似乎以為,心理治療就是讓個案宣洩情緒(倒垃圾、釋放負能量),而心理師就是專門承接負面情緒的人,那麼,心理師在接收一些垃圾之後,還可以往哪裡去倒呢?想必一定會有職業傷害,因此可能都需要再找人排解、或進行排毒之類的後續調適。這些教授朋友通常很有愛心,除了好奇之外,他們比較多是在表達關心,通常不等我回答,很快就自動得出結論,「好敬佩你們喔!」在他們眼裡,心理師應該就是那些比他們更有愛心的人!可以忍人所不能忍的人上人!
當他們由衷稱讚心理師的愛心和忍耐,我覺得有點尷尬。仔細回想自己在工作時的狀態,似乎並不像他們想得這麼壯烈,反而有更多的正向情緒。我並非受苦忍耐,而比較是樂在其中。然而,他們已經認定心理師很偉大,我也不好意思加以否認(心中閃過「心理師不這麼痛苦,好像變得比較不偉大?」)。若我有機會說出真心話,他們難免也會心存懷疑,「聽到個案說一些氣憤不平、傷心難過、或恐懼焦慮的事,妳怎麼可能樂在其中呢?」
簡單地說,教授朋友們推崇「痛苦心理師」,而我卻覺得自己(在工作時)並不痛苦。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心理師不可能不痛苦,因為心理師要同理痛苦的個案,自己也一定會很痛苦。稱職的心理師不可能不痛苦,反之,不痛苦的心理師不會是稱職的心理師!
一般人似乎很難抗拒教授朋友們的說法。乍聽之下,不痛苦(或樂在其中)的心理師的確有點讓人難以接受,「看見別人痛苦,妳怎麼可能不痛苦或樂在其中」——這人若不是幸災樂禍,就是缺心眼、缺愛心,不管如何,都配不上「心理師」的稱號!
儘管大家可能比較容易接受「痛苦心理師」的形象,但我還是想試著說明「心理師如何可能不痛苦」,而且我要論證「痛苦心理師反而才是比較不稱職的」。首先,我想用兩個例子來說明自己在工作時的狀態:我通常會一直保持平靜與好奇,而在某一個突破點後,會達到理解、獲得信心。或許,這可以說服我的教授朋友們「心理師(在工作時)其實並不痛苦」。再來,我想用母嬰關係之類比來辯護「稱職的心理師並不痛苦」,並揭示痛苦心理師之形象所蘊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