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所
桃園所
新竹所
深圳所
預約查詢
當心理師很痛苦嗎?
2023/08/15 吳瑞媛

進入心理師這一行之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你們吸收了這麼多負能量怎調適啊?」

一個五十歲的沉穩心理師工作完滿足且思考著工作的滿足感

🤔 心理師痛苦嗎?

進入心理師這一行之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平時要怎麼排解自己的情緒?」、「被倒了這麼多垃圾,你們怎麼調適啊!」。

我認識的人,許多都在大學教書,多少也都有過輔導學生的經驗,對於有心理困擾的學生並不陌生,但對於心理師和心理治療卻持有很特定的印象。

🗑️ 垃圾桶迷思:心理師只能承接負面情緒?

我的教授朋友們似乎以為,心理治療就是讓個案宣洩情緒(倒垃圾、釋放負能量),而心理師就是專門承接負面情緒的人,

那麼,心理師在接收一些垃圾之後,還可以往哪裡去倒呢?想必一定會有職業傷害,因此可能都需要再找人排解、或進行排毒之類的後續調適。

😅 社會想像與尷尬的敬佩

這些教授朋友通常很有愛心,除了好奇之外,他們比較多是在表達關心,通常不等我回答,很快就自動得出結論,「好敬佩你們喔!」

在他們眼裡,心理師應該就是那些比他們更有愛心的人!可以忍人所不能忍的人上人!

當他們由衷稱讚心理師的愛心和忍耐,我覺得有點尷尬。

😊 樂在其中:心理師的真實工作狀態

仔細回想自己在工作時的狀態,似乎並不像他們想得這麼壯烈,反而有更多的正向情緒。

我並非受苦忍耐,而比較是樂在其中。

😶‍🌫️ 不痛苦就不偉大?

然而,他們已經認定心理師很偉大,我也不好意思加以否認(心中閃過「心理師不這麼痛苦,好像變得比較不偉大?」)。

若我有機會說出真心話,他們難免也會心存懷疑,「聽到個案說一些氣憤不平、傷心難過、或恐懼焦慮的事,妳怎麼可能樂在其中呢?」

📚 傳統觀點:心理師必須痛苦?

簡單地說,教授朋友們推崇「痛苦心理師」,而我卻覺得自己(在工作時)並不痛苦。

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心理師不可能不痛苦,因為心理師要同理痛苦的個案,自己也一定會很痛苦。

稱職的心理師不可能不痛苦,反之,不痛苦的心理師不會是稱職的心理師!

🧠 不痛苦,反而更稱職

一般人似乎很難抗拒教授朋友們的說法。

乍聽之下,不痛苦(或樂在其中)的心理師的確有點讓人難以接受,「看見別人痛苦,妳怎麼可能不痛苦或樂在其中」——這人若不是幸災樂禍,就是缺心眼、缺愛心,不管如何,都配不上「心理師」的稱號了。

儘管大家可能比較容易接受「痛苦心理師」的形象,但我還是想試著說明「心理師如何可能不痛苦」,而且我要論證「痛苦心理師反而才是比較不稱職的」。

✨ 我的工作經驗:平靜與信心

我想用幾個字簡單說明自己在工作時的狀態:

我通常會一直保持平靜與好奇,

而在某一個突破點後,會達到理解、獲得信心。

或許,這可以說服我的教授朋友們,其實,稱職的心理師(在工作時)並不痛苦,反而是正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