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什麼?
焦慮是大家共同的情緒經驗,幾乎每天都會碰得到!其實,焦慮是人類共有的情緒機制。
它會出現在我們感到威脅、期待、變動、壓力,或將面對某個未知選擇時,焦慮都會悄悄出現。一般人偶而也會因為過高焦慮而表現失常。
焦慮是一個熟悉(經常聽到)、但不是很了解(很抽象複雜)、卻跟我們生活習習相關的情緒。
但如果它太過強烈,或者出現得太頻繁,我們也可能會被它莫名卡住。
焦慮會怎麼表現?你可能沒發現
你可能已經和焦慮共處很久了,只是你不知道你一直處於焦慮之中。
焦慮是個很抽象的詞,通常我們都是透過發現焦慮出現時當下的各種身心變化,來判斷自己是不是焦慮了:
- 🔶 身體反應: 呼吸急促、胸口緊、肌肉繃緊、胃痛、失眠⋯
- 🔶 情緒層次: 莫名煩躁、擔心過多、心情低落
- 🔶 想法模式: 總是想著最壞的結果、不斷假設自己會失敗、過度預測他人反應
- 🔶 行為反應: 逃避、拖延、過度準備、無法決定
你不需要符合所有這些反應,才叫「焦慮」。
有時候,只是每次開會前你都鬧肚子、或傳完訊息後總想收回,那可能就是身體在提醒你:「我在焦慮!」
如果無法發現自己處於焦慮狀態,自然就不會去做適當的控制,即使學得了焦慮控制技巧也是枉然。
為什麼它這麼讓人難受?
焦慮代表一種訊號,表示人們的「內心判斷」:有危險要來了!
它雖然是不舒服的情緒,但是對我們的生活適應卻有很大的貢獻,因為遇到危險的時候,焦慮的出現就是為了能妥善應對,提早準備以避免可能的傷害。
內在經驗的可怕之處,往往不在於它有多強烈,而在於它來得又快又突然。
焦慮常常沒有預告,也沒有「理性邏輯」──你越想說服自己不要擔憂,它反而可能變得更強烈。
所以我們要面對處理的,其實是不符合現實且不成比例的「過高焦慮」,
而不是降低所有的焦慮,讓自己變成一個不會焦慮的人。
我們很多時候無法直接「消除焦慮」,因為它並不是一個錯誤的訊號,但你可以評估一下自己面對有壓力的事情時,是不是也出現了「不成比例」的高焦慮反應。
過高的焦慮也會藏在人際關係裡
焦慮不只出現在壓力大的時候,它也會影響我們怎麼處理人與人的互動。
- 👉 太怕被拒絕或擔心表現不好,一直不敢發展新的人際關係
- 👉 接受讚美時覺得很彆扭,心中不安急著轉移話題
- 👉 想說「我不想這樣」時卻說不出口,越想就越緊張
- 👉 習慣了為別人忙碌,想為自己做點什麼時卻覺得有罪惡感
這些情況並不罕見,其實都屬於人際互動中的過高焦慮,看起來像是某種性格,但其實都是焦慮的一種表現。
過高的焦慮雖然讓人很難受,但也常常促使人通往「自我瞭解」的大門。
如果你願意慢下來,也許可以開始讀懂這份身心的訊號
焦慮不是壞事。
它提醒你,你感覺不安、擔憂,那就是你卡住的地方。
你可以從現在,就開始慢慢學會怎麼認識它,讀懂它,而不是怕它。
想進一步了解為何總是緊張不安嗎?
歡迎點擊連結,讓心理師陪你慢慢理解焦慮,與它好好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