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期的情緒風暴與自我認同
2024年的夏天,皮克斯電影《腦筋急轉彎2》上映,許多在心理諮商中提到這部電影的孩子與家長都深有共鳴。不少青少年個案看電影時淚流滿面,
因為他們看到小時候的自己,也曾經歷過像女主角 Riley 一樣的情緒風暴與自我認同危機。
青春期是親子關係和親職教養的關鍵階段,
心理學家 Erikson 認為 13 至 19 歲的青少年最重要的發展任務是建立身份認同。若這個階段發展受阻,可能引發角色混亂與自我懷疑。孩子常常會思考:「我是誰?我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 同儕影響與親子溝通挑戰
青少年在這個階段特別重視同儕關係,《腦筋急轉彎2》裡的 Riley 進入中學後,朋友島成為情感中心,而父母島逐漸邊緣化。她更在意朋友的想法與認同,也希望加入學校裡受矚目的團體,以獲得自我價值感。
這時,父母若能透過有效的親子溝通,理解孩子的感受,並在背後提供穩定的支持,就能幫助孩子建立正向的核心信念。
青少年諮商的經驗中,我們也看到,若父母給予可靠與溫暖的回應,孩子更容易形成健康的自我認同。
🏡 親職教養三要點:幫助孩子建立自我信念
1. 可靠與一致的言行
在教養過程中,父母若言行不一致,例如要求孩子尊重隱私,卻隨意查看孩子的物品,對敏感的孩子可能帶來情緒困擾。親職教養需要以身作則,才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2. 對孩子有回應
當孩子遇到挫折、在人際互動中受傷時,父母的情緒回應很重要。可以先接納孩子的感受,給予支持性的話語:「我了解你很難受,如果想聊聊,我隨時在這裡。」這種正向的親子溝通能讓孩子感到被理解。
3. 父母的情緒負責
父母若經常把負面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會影響孩子的自我形象與安全感。在青少年諮商中,我們常看到孩子誤以為父母的生氣是自己的錯。因此,父母學會自我情緒管理,是支持孩子健康發展的重要關鍵。
🌱 接納情緒,陪伴孩子走向自我認同
Riley 的故事告訴我們,青少年會經歷情緒風暴與信念轉換,但隨著父母支持與自我探索,最終能形成更豐富的核心信念,例如:「我能接受挫折」、「我渴望被愛」、「我可以成長」。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青少年諮商、親子溝通或親職教養的方式,
心理師可以陪伴你和孩子一起探索情緒、理解彼此。
親職教養的核心
不是避免孩子的情緒波動
是透過親子溝通與情緒接納,
陪孩子走過自我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