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帶來的恐懼與心理反應
自從 921 集集大地震發生以來,幾次的餘震不僅嚇壞了災民,連遠居北部的我們在餘震當下也是驚慌失措。即使在平常日子裡,我們對「震動」變得十分敏感,有時甚至連自己的心跳震動也能感覺得到。
地震帶來的高度恐懼與害怕對生活的影響不容小覷。這類罕見但嚴重的壓力事件(如空難、車禍、火災、地震等)被稱為災難事件,可能引發「災難症候群」,包括最初的茫然、目瞪口呆、四處漫走,到後來的緊張、憂心與廣泛性焦慮。
💤 災後常見的心理歷程
在心理平衡恢復過程中,人們通常會反覆出現與地震相關的夢魘,或頻繁談論相同細節,這其實是一種自然的心理修復行為,幫助減低焦慮與創傷敏感度。
雖然多數人能慢慢恢復心理平衡,但也有人會持續或延遲出現創傷後壓力反應,如果未妥善處理,可能造成長期生活困擾。
💪 克服地震害怕的三個方法
1️⃣ 增加降低生理亢奮的活動:
害怕與恐懼是高度生理亢奮狀態,可透過肌肉鬆弛法、適度運動、靜坐等方式降低緊張感,也能減輕地震當下的恐懼。
2️⃣ 面對並表達害怕的感受:
心理學指出,越是面對害怕的事物,恐懼感越容易下降。找時間與親友談談「地震」話題,或寫下害怕的心情,將情緒從心裡釋放出來,比逃避更能減輕害怕。
3️⃣ 主動尋求防震資訊:
擔心地震並非杞人憂天。主動了解房屋結構安全、固定傢俱、防災物品與逃生知識,可以增強安全感,也比單純自我安慰有效。
🧠 需要專業協助時
若掌握了以上原則並努力調整後,害怕仍持續影響生活,建議尋求臨床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協助,幫助你逐步走出心理陰影。
學會克服災後恐懼
心理師陪你面對害怕、
重建安全感與心理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