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學與低落:真實的青少年故事
斜倚沙發、極度睏倦,拒學少年這周未再嘗試自殺,低落依舊。沉默許久,他忽然說:「啊!我想到要跟妳說什麼,我讀了《人間失格》,太宰治。」少年羡慕主角女友多,還能吸毒,談到恥辱感、恐懼人和討厭人的不同,也聊太宰治的死法和世上最短的恐怖小說,也許他心中有著暗黑小說等待下筆。
我停頓了一下:「生而為人——」他立刻接上:「我很抱歉。」空氣又安靜下來。
📚 12歲後的心理挑戰
臨床心理工作上,12歲是個分水嶺。12歲以前求助原因繁多,12歲以後主要剩寥寥幾個:不上學占八成,
隱藏在手機成癮、不專心、抑鬱症、焦慮症、與同學衝突、自殺念頭等表象之下。
早期問題不一定康復,例如:回家不談學校、更換主要照顧者、考前緊張、吵架、常哭、無法完成作業等,只是升學壓力下被忽略了。到了青少年期,只有拒學或自殺,家長才急著帶孩子就診。
🛋️ 初次會談與心理治療的挑戰
家長能把青少年帶來坐下,代表親子關係至少有 85 分。
第一次會談很難,孩子可能視心理治療為懲罰或仲裁,不知道該說什麼。
若心理師狂問問題雖能交代家長,卻可能損害長期治療關係。
國中生可選擇說或玩,用撲克牌說心事不尷尬;高中生則多半不玩。
家長若明智,會聽心理師建議:「孩子沒有明確反對,就持續帶來。」因為一旦放手,情況可能急轉直下,親子也會失去對心理治療的信心。
📱 孩子的日常與症狀
孩子坐下談任何事,話題無限循環於轉學、自學、休學、重考、出國、工作,順便批評學校、老師、同學和教育體制。
有的孩子談人言可畏,對友情失望,清晨走進教室時感覺同學目光如刀;也有孩子整周不出門,只為心理治療而來,頭髮很長。
最低落時,孩子一句話都不說,只用全身表達無力,離開前輕輕回應「好」。心理師理解這些沉默背後,都是抑鬱與拒學的症狀,而不是孩子的錯。
🏫 學校與家庭的合作
讓學校端接受孩子無法規律上學的現實,是關鍵第一步。
心理師會協助備齊診斷書與治療摘要,讓老師理解孩子的個別需求,例如缺課補救、單獨考場、分組幫助或特別報告替代作業等。
長期來說,申請特殊生身份,心理師協助家長與學校溝通,可以減少誤會,讓孩子有喘息與重建自信的空間。
🌱 陪伴,是最重要的力量
拒學與抑鬱是一段漫長之路,進展緩慢。短期看似處處失守,但若能守住親子關係、維持有限人際、病情不惡化,已經是全面勝利。
心理師、家長與學校三方合作,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每次看到青少年自殺新聞,心理師都心驚肉跳,能接住孩子是一種幸運與責任。
如果孩子因抑鬱拒學
讓你感到無力
心理師陪你們,
讓家庭一起慢慢走過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