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人驟逝與悲傷五階段
藝人大S驟逝的消息震驚大眾,許多人在感嘆生命無常的同時,也引發了對失落與悲傷的深刻思考。面對突如其來的離別,
心理學家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提出的悲傷五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提供了理解悲傷歷程的方式。
透過這些階段的解析,我們可以更清楚自己或他人在經歷親人驟逝時的心理變化,並學習喪親心理調適。
😢 否認(Denial)
當親人突然離世時,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否認現實:「怎麼可能?一定是搞錯了!」這類想法是心理的自我保護機制,使人暫時與痛苦保持距離。對於大S的驟逝,許多粉絲難以置信,親友更是如此。允許自己逐步接受事實,是適應悲傷的第一步。
😠 憤怒(Anger)
當否認的防線崩解後,憤怒情緒可能隨之而來。我們可能會對命運感到不公,對醫療體系,甚至對已逝者感到憤怒:「為什麼是她?為什麼這麼突然?」這種情緒多來自於無力感,是人試圖找回掌控感的表現。在這個階段,適度表達憤怒,如與親友談話或寫日記,有助於釋放壓抑的情緒。
🤲 討價還價(Bargaining)
此階段常見於親人彌留或剛離世時,當事人可能會在內心與命運「談判」,希望改變已發生的事實,例如:「如果當時多關心她,會不會就不會這樣?」這種自責與假設性的思考,若停留太久,可能加重心理負擔。因此,提醒自己「過去無法改變,但當下可以選擇如何面對」,是走出這階段的關鍵。
😞 沮喪(Depression)
當無法再否認現實,也無法透過憤怒或討價還價改變事實時,強烈的悲傷感湧現,進入沮喪階段。此時可能感到空虛、絕望、對生活失去興趣。「她真的走了,再也見不到她了。」這樣的認知讓人沉浸在喪親之痛之中。若情緒影響日常生活過久,建議尋求情緒支持或心理諮商協助。
🌈 接受(Acceptance)
接受並不意味著遺忘或不再悲傷,而是學會與失去共存。進入接受階段時,人們能夠將逝者的影響融入生活中:「雖然她不在了,但她的愛與回憶仍存在。」帶著思念前行,是對生命與愛最深的回應。
如果你或親友正經歷親人驟逝或長期悲傷,
心理師可以協助喪親心理調適,
陪伴你理解情緒、找到支持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