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乏同理的親子互動
在心理諮商的會談中,小蔓提到自己長期為父母付出,卻從未獲得肯定,甚至被說「不孝」。父母淡淡一句「我們又沒有逼妳,那是妳自己想做的!」讓她心痛不已。
這樣的互動顯示父母缺乏同理心,無法理解孩子的情緒感受,長期可能對孩子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心理師問小蔓「妳覺得妳的父母同理心的能力好嗎?」
小蔓恍然大悟,回顧過去種種,她的父母經常是站在自己角度做決定與批評她,對於小蔓會如何解讀或感受父母的話,小蔓父母顯然是無法體會與理解,當然也對小蔓長期受到的心理傷害無法想像。
我們都知道在好的人際關係中,同理心(Empathy)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是建立理解彼此與連結彼此的重要基石,它讓我們能夠感受他人的情緒,並以適當的方式回應,促進更成熟的交流。
然而,當父母缺乏對孩子的同理心,就極有可能忽視或否定孩子的情感需求,不但會讓親子關係疏遠,更可能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深遠的影響。
😔 被忽視的情感需求與自我價值
同理心不足的父母常把孩子的哭鬧視為「無理取鬧」,或說「這有什麼好哭的?!」,使孩子逐漸懷疑自己的感受是否重要。
長期下來,孩子容易形成低自我價值與自我懷疑,並影響成人後的人際互動與職場表現。
這樣被忽視或被否定情感需求的孩子,因為不確定自己的感受與需要在父母眼中是否重要,會逐漸認為自己提出來的情緒需求是無理的、不重要的,導致對自己沒有自信,
即使成年,無論是在人際關係或是工作表現都較難真心肯定自己、欣賞自己,無法在職涯中發揮真正的才能
🤝 父母的同理心缺乏會影響孩子日後建立人際關係
父母若缺乏同理心,孩子在情緒低落或遇到挫折時缺少支持經驗,日後可能對親密關係抱持焦慮,害怕表露脆弱會被忽視或否定。
這樣的心理模式可能延續到成人的人際互動中,導致情緒調適困難與親密關係疏離。
有些父母可能忙於工作而忽略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親子關係呈現較疏遠的心理距離,但孩子怎麼可能都沒心事、沒挫折呢?!
當孩子有心事又無法向父母分享或求助時,便缺乏被父母同理情緒的經驗,未來較難對親密關係抱有正向期待,
這可能使得孩子長大後,在維持親密關係方面比一般人焦慮,害怕一旦向伴侶展現脆弱情緒,就會被忽視或否定。
🌱 無法從父母身上學習情緒調適能力
缺乏父母的同理心對待,孩子因為一時的事件刺激而出現的負面情緒可能因為沒有被適時理解或安撫而學習到如何排解情緒,導致未來面對負面情緒產生時手足無措,
若加上過度不自信或人際關係疏離,就容易在成人後發展出焦慮、憂鬱或情緒衝動行為等困難。
從小缺乏被父母以同理心對待的孩子,可能會複製父母的行為情緒模式,對於他人也缺乏同理心。
意即,他們有可能不懂得如何適當回應他人的情緒,導致人際關係疏離或衝突不斷,有些孩子可能會變得過於敏感或退縮,害怕與他人產生衝突。
🌱 學會溫柔對待自己
雖然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但可以選擇如何療癒自己。當意識到原生家庭帶來的心理影響時,透過接納自己的情緒、重建自我價值並建立支持系統,能慢慢修復心理創傷。
即使此生父母都是無法同理你的人,你也能練習心理成長與自我關懷,過上屬於自己的色彩人生。
你曾因父母缺乏同理心
而感到受傷嗎?
心理師可以陪伴你理解情緒、
重建自我價值與安全感。